欢迎您来到锄禾网商学院

最新课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农培训 > 最新课程

陈俊杰:无线传感网络技术与农业物联网发展

2017-01-15 10:17:38 来源: 作者: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各位嘉宾,很高兴也非常感谢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在座的各位交流学习和汇报,农业技术装备方面的小问题。

我想农业物联网这个问题,前提是我们中国农业必须要有很好的商业模式,这是在前面的一些专家提到的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模式呢有待于我们以后今后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今天我讲一讲关于农业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方案、产品的一些问题,向大家做一个报告。

首先我汇报一下关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技术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这个技术我想不是我今天第一次提这个问题,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了。这个问题仍然我认为还是一个问题。首先我们看一看这个技术是怎么的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和一般的我们现在所用的通讯方式等,完全是不一样的。我们看这个图上面,我们从A点到B点到C点相当于是一个接力,但是这不是一个单纯接力,是一个多点的接力。每一个黑的点是一个控制器,或者说我们的一个网关等等,是一些设备。那么这个设备之间的传输呢,刚才讲了不是通过我们组织通讯方式实现的。这个通讯方式是短距离的通讯,150到250,也可以扩大到1公里、5公里、8公里都可以。但是这个距离不一样,它的功率不一样,因此它的运营成本不一样。

那么这个技术在农业上面的应用有什么优势呢?在农业物联网上面应用有什么优势呢?因为在农业上面无论是作用在温室大棚,食用菌以及畜禽养殖方面都有很多传感器,我们只要一个很小的成本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同样的功能和性能。这是一个。

第二个,因为我们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比比较低,因此我们必须要节省成本,当然这个意思是说我们在讲这个方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农业的成本问题,当然这个要做好必须要有一个商业模式,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的方案要优化,以及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个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是说每一个黑点和空心点就是我们的采集器和控制器不需要连到我们移动运营商的网络上面去,无论是连接3G、4G。那么因为那样做以后,运营风险会大大提高,我们要讲一个是它的首次投入成本,其次还要讲它的运营成本,这个体系完全不需要去进入移动互联网,可以大大减少运营成本。

当然我们现在做的很多所谓物联网的那个采集器和控制器相对来讲比较小,还没有到大规模的状态,如果你进入到规模的状态,每一个采集点和控制点都进入移动网络的话,这个运营成本是蛮高的。这个网络可以除了最后汇集到网关上,那个一点,你要远程的时候,我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2G、3G、4G,乃至进化到5G,其他不需要。

第三个,我们知道要实现智慧农业,一定要实现控制,光有产业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控制的问题是需要一个可靠性的一个问题,而我们这个方便性,不经过移动互联网,因此系统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因为我们移动互联是公网,会受到很多的干扰,因此这个系统我们用于农业上可以很大的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四个,刚才李教授讲了欧洲也好,美国也好,特别是欧洲这个大棚非常大,比如说十万平米的一个大棚,二十万平米的一个大棚,它和我们中国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的国情包括南方和北方,每一个棚比较小,一万平方米,两万平方米也很大了。更多的有的小于一万平方米这些大棚,每一个大棚4、5米,因此这个技术可以在我们中国国情这样情况下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个技术怎样应用到农业物联网上去呢?我们认为这个技术应该是这样去做。最左边的那一块部分,是充分应用无限传感器网络体制,当然如果说在系统的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合之下,我们利用有线的技术,也可以用其他的无线技术来解决问题。当然这个发明是一个最优的架构,从控制角度来讲,它不仅入互联网,我们有一个终端,这个和底层的终端,我们叫短距离,这样进行传输。

然后把它塑造,如果要进行远距离传输的话,我们把它塑造移动网络,包括云计算和其他的一些传输的方式,我们现在已经用了包括电信,包括移动都有很多的关系网络进行远程传输,都是可以的。然后最后我们可以送到移动终端,比如数据中心,包括从事以大数据的分析与计算等等,包括控制,但是在这里我所要强调的是,我的建议手机进行控制,我们觉得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不能作为一个主要的作用,因为手机是借助一个风控网络。我跟在座每一位通讯的时候可能会信号不好,这种情况对于控制来讲是不可以的。因此这个方案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方案的前提之下,我们经过了11年多的研发,生产出除了传感器和一些通用的设备,比如说PC机,从显示设备和视频设备以外的核心的物联网技术和场景,我们几乎都具备。下面我再以这个部分做一个汇报,当然这时我强调的是我们用的无线通讯的频率是433兆频段,从我们通常所讲的通讯方式来说有很大的一个优势。

因为时间有限,我不多讲,大家简单的看一看。从硬件各种装备到软件的产品和相应的标准,当然也做了很多关于系统方面的摸索,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是核心技术,相关技术。在座有很多农业的专家,我希望跟你们合作,一定能够做好。智慧农业一定离不开农业环境的调控以及大数据的分析和利用。这个一定是专家和一起合作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

这是我们所涉及到的相关的核心技术,我们现在在江苏,除了跟农业专家的共同合作,更重要的是说在各位企业家、专家,我们也希望能跟全国各地的系统以及服务商来合作,推动中国农业物联网发展。这是我们一些主要的产品,从这些产品里面将近300项的设备产品级及系统级的装备,这是其中主要的。

在温室大棚里面,在大型作物、水产使用当中,以及养殖方面,我们都具备相应的产品,而且我们这个产品做了适当的优化,这个问题不再仔细讲了。这样的话,做出来的这个装备,比如我们在长沙的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工程里面,我们运行将近一年,碰到一些问题,因为我们系统做了很大的优化,在工艺方面,在结构方面,在原理方面我们做了很好的一个工作。

这个是我们做的一项工作,这是做的几个,这是分装数据管理的软件。这是我们相关的产品推广证书,同时我们这个企业也是东南大学大学生实验基地,这是相应的检测报告。这是设备装备的报告,这是专利和一些标准。

我们做了40多项系统工程,其中典型的就这些,时间关系就不再多讲了。最后说一下,我刚才讲了农业物联网要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必须要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我们的建议是应该把农业物联网这块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不能单靠政府买单,应该是引导他有一个正确的商业模式以后,市场运作,主要靠我们企业自己买单。怎样才能使企业自己买单,因为这个是要投入成本,刚才前面的教授介绍了欧洲的情况,我们觉得应该探讨我们中国农业要发展的道路,比如说我们应该把农业物联网和电商以及产品数量,三者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们讲应该走三产结合的道路,种植业是一产,加工是二产,旅游观光是三产。我们要有很好的发展自己的第三产业,用三产等等一些附加值,用互联网的优势,线上线下发展物联网这一块,包括我们讲的农业物联网和农业的电商,以及溯源,溯源真正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信息透明的体系,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产的经济效率,同时提高三产开支二产的经济效益。我相信我们的这个技术,我希望在座各位和我们共同的探讨,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感谢各位!